有些同修在修行一段時間後都會問我:「老師,修行是否一定要讀佛經?」
其實,我不只贊同讀佛經,連基督教的「聖經」,老子的「道德經」,「六祖壇經」等我都鼓勵大家去閱讀瞭解,畢竟這是先聖先賢的智慧結晶。
但是在閱讀這些古人的智慧論述時,由於時空背景相差達一、二千年,不但詞彙艱澀難懂,其輾轉傳遞和古今用詞的差異,都難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礙,有時甚而會產生不同經文的相互矛盾,這是研讀經文者必須注意和克服的。
比方說,在台灣頗為普傳的地藏經便提到:若有人親自抄寫經文、畫佛像或唸唸地藏經便能獲得大利益,消除業障和苦難。法華經的普門品也提到:遇到苦難時,稱唸觀世音菩薩聖號,觀世音菩薩就會循聲救苦。
這些說法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詳,但是當你閱讀心經、金剛經的時候,你會發現說法卻又不同了。
心經一開頭就講:
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金剛經也說: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、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我們都知道,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擺脫煩惱和苦難,既然五蘊皆空能解決一切,為什麼還要抄經、畫像、唸經、拜懺這些有為法呢?
更何況金剛經還提到,如果能夠依照金剛經所說的無相、無為去修持,其福報比用無量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去佈施還好。
這麼說來,我們不免要猶豫,到底該修有為法、還是無為法?該修五蘊皆空,還是該唸佛、寫經?
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且聽聽,以金剛經作為修行重點的禪宗六祖怎麼說,有人問惠能大師:「弟子常見到有人唸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,請和尚開示修行是否一定要往生西方?以破解心中之疑惑。」
六祖回答他:「東方人造罪,唸佛求生西方。西方人造罪,唸佛求生何國?」
「迷人唸佛求生於彼,悟人自淨其心。」
西方只在剎那
言下之意:業障是自己創造出來的,要自淨其心才是根本解決之道。以禪宗的精神也就是金剛經的意涵而言,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先清淨自己的心,而非只是發願往生或唸佛就可以。
關於往生西方,六祖還有一段說法也很值得我們參考:
「行十善,何須更願往生。不斷十惡之心,何佛即來迎請。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方只在剎那。不悟,唸佛求生路遙,如何得達。」
這段話告訴我們,若能頓悟無生無滅的智慧,成就只在剎那,西方極樂佛土就在眼前;若不開悟,唸佛往生也遙不可及。
換言之,要不要往生西方不是最重要,要緊的是自己是否常行善緣,或參悟無生無滅的智慧。
唸佛也好,修禪也好,不管任何修行法門,都必須先了解佛法的本意精髓,佛經的文詞有時候會因時、因地而有不同的講述和用詞,我們不能斷章取義或依文解意,只追求佛經的字面意思。
我們應該從整個佛教、佛法的內涵,以及釋尊為何要弘揚佛法的基本精神加以體會,再客觀地詮釋經文,才不至於因語言翻譯、時空隔閡而產生繆誤。
別說這些以外國文字記載的佛經、聖經,即使像六祖壇經這部直接以中文記錄的經典,有些字句也難免遭到誤解。
六祖壇經說:「心平何勞持戒。」
有些人便依文解意為:只要能保持心平氣和,就可以不必守戒律。其實,這裡所說的「心平」,並非此意,應該是指內心沒有造惡的心念起伏波動,這樣比較符合禪宗念而無念的精神所在。
★ 當人的內心不起貪瞋癡三毒,沒有貪欲、瞋恨、痴迷的波動之心,便不會造惡業,這時候不用刻意持戒,也不會有違反戒律的事情發生。
戒律是為了防止犯罪、造業而權宜設立,如果人的心境修為已經不再有造業的可能,那又何需持戒呢,但這樣的心境絕不是一般的心平氣和所能完成,因為心平氣和還可能因慾望牽引而造業。
壇經中還有一句:「行直何用修禪」
也常被解釋為:能以率直之心為人處事,便不用修禪。其實,行直並非單指行為舉止的率直而已,率直的人也有可能因執著於某些錯誤的價值觀念,而導致整個修行背道而馳,又怎能說率直行事便是修禪?
修禪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領悟自性的智慧與真理,當我們的思維舉止都能不離本心智慧,直接了當沒有歪曲、扭捏,也不會拐彎、離道,這才合乎行直何用修禪。
包裝與開悟
許多人做事情很喜歡經過包裝,這樣可以掩飾弱點,也比較能博得讚美。但是,我跟同修講過,當一個人的思維舉止都必須經過包裝,那就很難開悟了;有些話該說的不說、不該說的說了一堆,該做的事不做、不該做的又做了一堆,到最後也分不清楚自己在作些什麼。
這不叫作行直,這是行曲,行曲變成習慣,人就迷失了方向,當然也找不到本性了。這時候便需要透過禪定、靜心等方法,或善知識的開示引領,把一些不當的心念做個修正、沉澱,才能回歸正確的修行之道。
談到這裡,我們得回頭再深思一下,「佛向性中作」所給予我們的啟示。
六祖告訴我們修行要通達自性的根本智慧,才能解脫輪迴、成就佛果,這也是佛陀傳佛法的主要精神與目的。
但是許多人修行卻向外追求福報,而非朝內心的智慧精進,煩惱當然依舊在,甚至於修行些時日後,只要煩惱一產生,心裡便想:
「我唸佛、打坐都修行這麼久了,怎麼還有煩惱?」
原來他是希望藉由唸佛或打坐來幫他解決煩惱,基本上這是錯誤的。唸佛不是用來幫你解決煩惱,打坐也不能幫你解決負債,更不要請佛菩薩幫你賺錢、做生意,阿彌陀佛不負責幫人解決世間的問題。
打坐、唸佛、持咒都是讓我們的心趨向於寧靜,在寧靜中開啟一種更廣泛、更宏觀的內在智慧,再用這個智慧來解決問題,所以打坐、唸佛的目標是清淨心和智慧,不要弄錯方向了!
我們同修每週來這裡禪坐共修、聽老師說法,就是要一邊增長智慧以破除心中的疑惑,一邊則藉由息瑜珈、音瑜珈或琉璃光禪法的共修,幫我們調和身心進入禪定。
經過禪定的洗禮或智慧的增長後,將發現過去覺得棘手的問題,現在都變得很簡單,因為你的思維變得清淨、有智慧了,看起事情來也就特別清晰明瞭。
★ 修行絕非靠阿彌陀佛或某些功法來解決問題,應該是藉由功法調和身心,經由參悟啟發智慧,再以愉悅的心看事物,用智慧的心解決煩惱,這樣修行很快便能離苦得樂、身心清淨。
金剛經、心經講的般若波羅蜜多,就是用智慧解決煩惱到彼岸淨土的意思,般若是指本性的妙智慧,波羅蜜多則是脫離煩惱苦海,到達彼岸淨土。
佛經都說的這麼明白,要用智慧才能解決煩惱到淨土,但是仍然有許多人搞不清楚狀況,迷惑在部分章句當中,斷章取義的認為,只要唸唸佛就能到達彼岸,而忽略了其他條件,那就難免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了!
唸佛不長智慧
光是唸佛、打坐不會長智慧,還要進一步用禪定清淨的心,來洞悉無明和執著的危害,才會坦然放下那些永遠填不滿的欲求,而敞開生命視野並成長智慧。
要開啟智慧、要往生淨土,都得在生活中多修禪定功夫、多觀照心性,若發現偏差便即時修正,行止不偏差即是持戒,這樣才符合戒定慧三學的修持。
修行無非是要開啟我們內在的般若妙智,才能夠解脫自在,否則再怎麼看佛經,怎麼探討、研究,也都難以融會貫通、自在無礙。
雖然佛經有說急難時,可以求觀音菩薩或阿彌陀佛,但是你不一定要求;就如同我們社會有急難救濟的福利,如果你真的很貧窮困頓,的確可以尋求救助,但是最好不要去動用它,當你經常需要尋求救濟時,就表示你的處境極為艱難困頓。
★ 修行的本意不就是要我們解脫煩惱、自在無礙?如果我們的修行,從始至終都得向外求援,這表示我們的修行並未契入佛法的智慧與精神。
很多人對自己沒信心,認為這輩子不可能開悟了,所以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;其實,佛法的精神是要我們自己開悟內心的智慧,自己渡自己。
方才我們引述了六祖的話:「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。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」這不是你想要往生哪裡去的問題,淨土唯心所造,自己心裡的罣礙要先解決,心裡存著牽掛,卻想求外面淨土的接引,這是非常困難的。
佛菩薩慈悲發願接引眾生,是接引眾生的心靈,眾生也必須先清淨心靈,菩薩才能夠接引你,心靈不清淨,煩惱垃圾一大堆,要諸佛菩薩如何接引你?
★ 我們不能愚昧地認定,既然可以帶業往生,就什麼都不管,只管唸佛一事,而忽略了要具備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及福德俱足,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重要事實。
一心不亂就是定,心不顛倒就是慧,福德俱足就是生活中的持戒、佈施。你看,最後還是要回到戒、定、慧的修行來,那能唸唸佛就算了?
想圖個方便也未嘗不可,但是你總要明瞭正確的方向,針對要害直入本心,才有辦法達成目的。如果只是斷章取義,挑些自己高興的來聽聽、做做,可能就會大失所望、鎩羽而歸。
要承佛接引、蒙主寵召,至少得知道佛在哪裡、主在何方嘛!如果一無所知而愚痴地跟著天魔、撒旦走,豈不冤透了,枉費你一生的虔誠信仰和修行。
佛菩薩的模樣
既然如此,我們就來談談佛菩薩是什麼個模樣,六祖講:
「平直即彌陀,慈悲即觀音,喜捨名勢至。」
其意是說,心能夠如自性般平等、清淨,就等同於阿彌陀佛的境界,能夠慈愛悲憫,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境,具有喜悅、能捨的心境,就跟大勢至菩薩一般。
觀音菩薩、阿彌陀佛不在外面,當你的心存有慈悲的時候,你就會與觀音菩薩相應,自己就等同於觀音菩薩;心不起妄想,不起貪、瞋、癡的時候,你就像阿彌陀佛一般的清淨。
六祖為我們做了非常好的詮釋,使我們明瞭諸佛菩薩的特質、德相,也使我們堅信一切淨土與修行成就,都可以從自己的心靈下功夫。
在修行過程中,我們必須將目標及著力點清晰化,不能含糊帶過、似是而非,這樣才能安心且有效的修行。
法並無所謂的對錯好壞,通常是自己沒搞清楚法的要義和主軸,才會心存矛盾、分宗別派,看似道心堅定,臨到頭時,卻還是慌亂存疑,很難成就。
我們還是要先搞清楚佛在哪裡,眾生在哪裡,我們的心又在哪裡?如果你發現佛在這裡,眾生在這裡,自己的心也在這裡,就會知道修行的下手處了。
修行就在心中而已,能夠體悟這一點,看不看佛經就不是最重要的,往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最重要的,而是先求自己的心清淨,再去體悟本性的智慧,然後用智慧生活,隨緣行善、不造惡業,進而歡喜利他、解脫煩惱。
★ 簡而言之,正確的修行應該是經由善知識的引領,融通聖人的智慧精髓,然後躬親力行而自己開悟,自行解脫,這樣才符合佛陀說法普渡群生的真實本意。※
回top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