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義篇 一   講義篇 二   講義篇 三
本篇講義內容轉載自心靈瑜珈教材第 24 輯

生 命 共 緣

 
 

    「各人造業各人擔,我幹麼要替別人受苦?」這是我們常聽到的抱怨語,乍聽之下似乎不無道理,為何我們要承擔別人所給予的痛苦或債務?
姑且不說債務或痛苦,連旁人的態度稍有不佳,我們都不太願意承受呢!好比有些朋友、同事說話比較衝而侵犯到我們,一般人也會感到不悅,甚或採取還擊,而不願去承擔朋友的莽撞。
仔細想想,人類從誕生開始,不管你要不要,都注定得承擔一些外來的、不見得屬於自己的諸多事物,有些承擔也許不是心甘情願,但是,最終還是必須承擔起來。
就說氣候吧!天氣冷、天氣熱,我們需不需要承擔?父母親所給予的,身高、體型、長相、吃的、穿的就只是這樣子,你接受?父母師長的管教、打罵,學校的功課壓力也都得承擔。長大以後,還要承擔家庭的經濟,孩子的教養等種種負擔。
可見人活在世上總要有些承擔,想通這點後,再遇到煩惱時,心情就會舒坦些,做起事來也比較有幹勁。
如果我們有機會更深入了解生命,就會知道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動,甚而是毫無界限的連結。
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,老師曾說:﹁人是獨立的個體。﹂還記得吧!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所以你沒有辦法替別人決定所有的事情,你不能替孩子吃飯、睡覺,也不能替他決定未來,只能幫助他、輔導他。
相同的,你的伴侶、父母、親友,你也不能強制替他們決定或要求怎麼做,這都得讓他自己來,當然,你可以給予他們一些幫助或建言。
除了人是獨立個體的認知外,我還要告訴大家另一個生命的真相,那便是人與人之間,因生命的共緣而顯得毫無距離。
一顆核子彈下來,全體的台灣同胞都可能罹難,哪天,高雄發生傳染病大流行,我們都免不了要一起承擔這些病原菌,差別只是有的人抗體好,沒有生病的現象,可是那些細菌還是在你的身體裡面、在空氣中流竄著。

★ 在自然界的生命邏輯裡,世界是一個整體,它會有些共同的命運和相互的影響,大至星球、宇宙、國家社會,小至公司、社團、家庭,都有「生命共緣」的現象。

佛教把某些「生命共緣」的現象稱為「法界」,然後鼓勵大家要親近好的法界,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或藥師佛的琉璃光淨土、彌勒佛的兜率天等,這些淨土世界我們可將它視為完美的法界或優良的生命共緣體,然後再想辦法去親近祂,希望藉由生命共緣的原理,帶給我們沒有壓力和煩惱,且充滿健康喜悅、自由自在的生命品質。
要親近好的法界、相應好的生命共緣,就得有個堅定的決心和行動。有位師姐跟我提到,每個禮拜她都會排出時間來上課,這聽起來很稀鬆平常嘛!我卻很會意地點點頭。基本上,我們的行為是出自心理的反應,假如你並不認同禪修課的重要性,我想你一定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,而無法每週不缺席。

主導命運的關鍵

以前,在我初接觸修行的時候,每次快到禪修的時間,就會有人剛巧打電話來約你去吃飯什麼的,你想,什麼時候不好約就約那一天,後來我推託個三四次以後這些阻礙就消失了。當我們的心向著這個緣,另外一個緣就開始淡化。

★ 「如果」人有命運的話,生命共緣便是主導命運的關鍵;人當然有命運,我講「如果」,是因為命運可以改變,命運可以藉由生命共緣的改變,而扭轉個人的命運際遇。

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命運,也有個別的命運,這個個別命運可以因共同命運而得到改變。就好像一個人到世界各國去旅遊的時候,他持中國國籍跟持美國國籍會不會有不同待遇或困難?當然會,美國籍的人到中東不受歡迎甚至很危險,中國人就不會。
這就是命運共同體所產生的影響,今天台灣同胞到大陸去投資旅遊,可以享有不少的優待,日本人、美國人就沒有,那是因為台灣的生命共緣使然。
生活當中人跟人之間可以形成一種共同體,這個共同體可以是我們的親朋好友、同事、鄰居所共同構築而成,我們可以用智慧創造出非常好的家庭、社區或企業體,並一起分享它所帶來的善緣和喜悅,即便這不算是最好的生命共緣,至少代表著我們共同心力的結晶。
我們剛才提過最完美的生命共緣,是佛菩薩為我們所建構的淨土,在那個世界裡一切具足圓滿無缺,要什麼有什麼,任何人有機緣參與其中,他的智慧、際遇和生命品質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如果我們有機會與佛菩薩產生生命共緣時,將會發現,我們的思維變得清晰,每次的關鍵抉擇開始變得正確,生活的障礙漸漸減少,越來越快樂,因為佛菩薩的智慧、福德與我們產生共緣的關係。
於是我們脫胎換骨了,把一般人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思維自動修正,傲慢偏見也隨之消失無蹤,你會開始看見真正的自己。

★ 人終其一生忙碌於包裝自己而不自覺,以致於自己遮蔽自己的智慧,直到年老體衰、青春逝去,才驀然看清真實的自己,有些人甚至到老死腦筋都還是糊塗,想來真是可悲

流行的影響力

人越早認識自己、越早明瞭生命的真相,就越能為自己和他人建構出幸福圓滿的人生,認識自己、體悟生命要先從自我觀察、自我覺醒開始。

★ 當一個人開始自我覺醒時,他會從另一個世界、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生命,於是會發現:原來生命並不只是我們現在所看到、聽到的這個樣子,進而重新定義、釐清真相。

有時我覺得流行的影響力實在很大,也使人盲目,連生活制度、社會價值都可以是一種流行;假如你活在過去,有三妻四妾的觀念是很自然的,以前的皇帝有三十六宮七十二院,大家都習以為常,如果現在,我們的總統也有三十六宮、七十二院,我看他的日子就不好過了。究竟哪一個時代的看法才算對呢?
現在很多的邏輯觀、生活流行,包括所謂的瘦身美容、一夜情等這些觀念,絕大多數都是短暫的流行。稱之為﹁流行﹂當然是短暫的,同樣是短暫的流行,現在和過去也不同,過去一種風潮可流行個五年、十年,現在往往一、兩年就差不多要退流行了,連所謂的代溝,過去需要二、三十年才會形成的,現在約五、六年就有代溝了。
瘦身的流行還好維持蠻久的,這一點還算慈悲,萬一今年流行瘦,明年流行胖,很多今年減掉一大堆的人,明年又得吃回來,那可是很辛苦的!
這代表像這樣起伏不定的思維與生活價值,存在於我們的社會,更且還是主流價值。假如我們指望從這種變異的潮流中找到安穩的生活模式,我想是很難的。
其實,人不需要追著流行跑,人的命運在這樣的起伏當中,訊息是不穩定的,如果從心靈的角度來看,現代人是處在一種心靈漂浮的狀態,沒有落地生根。
現代人做事業也跟過去的人不一樣,以前的人做事業是有根的,一個事業可以做幾十年,甚至上百年,而現代人做企業是打帶跑的,今天做一做,明天就可以收起來,後天再另起爐灶;包括幾億資金的上市公司還是有用這樣的心態在經營,這意味著我們正處於一種淺碟文化的潮流當中。
如果我們希望生命有著根、安穩,建議大家,要破除現有的思維模式,當然我們的思維不盡然都是錯的,至於哪些思維模式要破除呢?
以前我們講過,生活可以歸納成兩種模式來應對:一種是數學方式、一種是哲學方式。

★ 用數學的時候,要把事情看待的很清楚、很細膩,然後做好規劃,甚至於達到親兄弟明算帳的程度,這樣可以建立一種明確的默契、約制而不互相傷害。

數學邏輯就是用精確地計算、思維,以避免傷害別人,也避免自己受傷。
以前有同修跟我提過一些問題,像是被人家倒會,或是跟朋友投資失敗,後來發現對方坑你心有不甘;其實,很少人願意去坑別人,那些坑別人或讓你受傷的人,基本上他們自己也都受傷在前。
由於不善精確評估,而錯失進退時機,導致自己失敗也連累及親友的比比皆是,這便是沒用上數學邏輯的關係。
至於那些抱著淺碟文化模式的人,他想騙你多少錢都已經計算、安排好的。所以不要看很多公司規模大好像很有保障,其實有些都準備好要騙投資者的錢,他們炒作新聞,讓大家覺得這是一家很有希望的公司,獲利率很高,於是大家拼命的衝。
這時候不只是陌生人說謊,所有的好朋友都在說謊,因為好朋友也被洗腦了,所以他跟你一樣都是受害者,那是一群盲人引盲人的瘋狂錯誤。

以盲引盲

釋迦牟尼佛講過一個故事:蛇頭跟蛇尾兩個在吵架,蛇尾很不以為然的說:「為什麼每次走路都要你帶路?我也可以帶啊!」
有一回,蛇頭爭不過蛇尾,就說:
「好啦!給你帶路吧!」
蛇尾沒長眼睛,可是又要爭平等,結果帶啊帶,就掉到懸崖下摔死了,臨死前,蛇尾後悔的說:
「還是該由你來帶路才對,因為你有眼睛。」
要注意,很多幫我們帶路的人自己都沒有眼睛,所以,數學模式就是要讓自己很清楚的知道,哪裡有眼睛,哪個才是正確的,要看的很清楚。
一般人會誤以為修行就是緩慢、消極的思想,其實修行不在於快慢,修行也不在於你表現出來的溫文儒雅,那只是內涵的另一種層次,修行最重要的就是「眼睛要銳利」。
眼睛銳利所呈現出來的現象,就是我剛才所講的「數學」模式。
臨近崖邊,再三公分就會摔死了,這時三公分就是三公分,要非常清楚、準確,不能夠「大約」三公分,用「大約」你就摔死了,不是嗎?
文殊師利菩薩的那一把智慧之劍,就是代表用智慧的眼睛去看待、決定你的生活,你的人生,這樣才不會有錯,才不會以蛇尾引導蛇頭。而我們的眼睛在哪裡?在心靈世界裡,絕非在這個變異的流行世界裡。
既然流行世界是沒有眼睛的,偶爾讓它引領一下,滿足好奇的情緒就夠了,就像剛才講的:讓蛇尾帶一小段路就好,不能真的一直遷就牠;偶爾短暫跟著流行歡喜一下也無妨,這種彈性的生活觀就是哲學模式。

★ 哲學是一種圓融,在哲學的世界裡不計較得這麼清楚,因為它有圓融的考量,因此可以以退為進,以緩濟急,以靜制動。

把這種哲理弄清楚以後,就會發現,偶而散漫一下、稍微彈性一下沒關係,但是在這偶而當中,思維還是清晰的,眼睛還是銳利的。

人往往因思維不夠清晰,眼睛不夠銳利,錯把數學當哲學、哲學當數學,因而將家庭、工作、婚姻搞得一團糟,生活變得挫折,命運顯得很崎嶇。

菩薩的好命

剛才我們提到,法界有共同命運的特質,或許我們可以嘗試,藉由他人好的命運特質來改善我們的命運,使我們的人生過得更歡喜、順心些。
若要論好命,我想觀音菩薩、阿彌陀佛的命運都是超級好的,那我們只要相應這兩尊超級好的菩薩就夠了,不是嗎?
或許你會想:既然禪修向來主張只往心裡修,不拜偶像、不往外求,為何老師跟大家提這些佛菩薩的相應法門呢?當然這不是指一般求佛、拜佛的心外求法,而是我們心中已存有佛菩薩的智慧德相。

★ 相應 ── 就是把心中佛菩薩的智慧德相,與法界的佛菩薩相互連結,使我們的心靈擁有與佛菩薩等同的智慧與好運。

所以你心裡一定要先對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的智慧德相有所瞭解,除了對佛菩薩的智慧德相有所瞭解之外,想要融入佛菩薩的法界,成為其生命共緣的一份子,享受歡喜自在的好運生活,我們當然要作某種程度的調整跟改變,才能符合淨土法界的基本條件,如同要成為美國公民起碼要去辦張綠卡吧!
這種心靈的調整與改變,必須經由善知識的引導與正知見的修行,才能達成預期的效果。而正知見的建立與善知識間的契合,並非短時間能做到的,以周二班的同修來說,少則共修兩三年,比較久的也有七、八年了,這段期間建立了不少超越言語文字的共識基礎,每一次共修上課,都會在心靈世界裡產生智慧訊息的交流,心靈的智慧充實了,命運也跟著改變了。
或許我們可以做個實驗,試著三年不修行,跟精進地修三年做個比對,看命運有沒有差別,我相信一定有差別。
雖然在精進修行的三年裡,看起來好像沒有特別作什麼,但是你會發現,我們內在的心靈已逐漸改變,並流露出一種祥和、安定、圓融的訊息,引導我們往光明的法界去,生活當中也自然呈現出﹁趨吉避凶﹂的善緣好運。

癌細胞的消逝

前些日子,有位同修帶著罹患鼻咽癌的朋友來,她說明天要住院了,她想在住院前夕問我該不該接受化療和放射線照射;我真的很難回答,如果她是老同修,我可能會告訴她:先不用,好好禪修一個月後再去作一次檢驗。
我們同修之前就有幾個這樣的案例,醫院發現有癌細胞的時候,我建議他連續精進禪定七到十天再去檢驗一次,結果原本的癌細胞竟變成了水泡,連開刀都不用。這是因著同修的修行默契及深入禪定,達到生命共緣的狀態所產生的奇蹟,才能這麼快速地改變,而消彌了一場令人難以承擔的疾厄。
其實,在我的看法裡是沒有奇蹟的,這是生命因緣變異的一種自然現象,只是我們平常沒有去留意它,直到生病了,才緊張的問說:﹁老師,您看這個該怎麼辦?﹂平時不怕死的,這時候說話還會打顫抖。
當然,像這樣的個案我會要求他禪坐時間要拉長,不能像平常想坐多久就多久,一天最少坐兩次到三次,一次至少一個小時,十天下來,改變了!
但是這位朋友還沒接觸過修行,就算她這時候開始修,也很難立刻進入生命共緣的狀態,最多只能達到一般禪坐效果而已。所以,還是要及早禪修比較好,否則臨時抱佛腳會來不及的。
初修者剛開始多半不太能理解心靈訊息的存在,心裡也還沒建立起足夠的信心,這得花些時日下功夫建立共識,才能修到因﹁生命共緣﹂的相應,在自身產生一種光明的吉祥力量。
修行非一朝一夕可成,但心靈訊息的存在與解讀,卻可以在生活中去觀察體會,比方說,有朋友跟你借支票,對方信誓旦旦的講:只要借我周轉一個月,我一定會準時還你。
這時候要注意喔!如果借他以後,接而連三地發生些奇怪的狀況,一會兒跌跤,一會兒踩到狗屎,我建議你,還是把票要回來吧!
或許你會說:老師,這是迷信吧!這當然是迷信,因為一般人不了解,所以它才變成迷信,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知道,人的命運開始起變化時通常會有些徵兆,這些徵兆經過統計歸納後,它是有跡可尋的。
那些結婚以後打得鼻青臉腫,連屋頂都快要拆了的怨偶,你注意觀察,他們訂婚跟結婚時一定有些訊息呈現,只是大家沒注意而已。以前的人在相親、婚嫁的過程,會有些傳統的忌諱事情,也並非全無道理。
當你發現最近一大堆事都不對勁,自己一定要做個檢討,為什麼會這樣?能不能改變?其實大部分都可以改,只要你願意,有些事情可以四兩撥千金一下子就處理好了。

解脫之道

如同剛剛講的,罹患癌症動手術既麻煩又危險,大家都怕怕,但是當你能夠跟菩薩的清淨法流同在,這些問題就變得很簡單,甚至於不再恐懼死亡,整個世界一下子都改變、解脫了。

★ 修行不只是寄託,它也應該是解脫。在還沒有悟的時候,修行可以是一種寄託,到了另一個階段時,就要尋求解脫之道。

這世間是因緣生、因緣滅,過去的因緣創造出現在的狀態,現在的因緣締造未來的狀態,過去那些算不清的帳就隨它去,從現在起每天都要做好的事、結善的緣。
如果修行後做事跟修行前一樣糊塗,那就不能再怪命運和老天了,我們必須清楚哪些事情可以交由老天處理,哪些必須即時親自處理?這樣才不會疲於奔命,也不至於蹉跎時機。

★ 屬於心靈圓滿的哲學部分,可以讓時間來處理,屬於生活瑣碎的數學部分,就必須跟時間賽跑,現在就要做,不要等到明天。

很多人都有拖拉的個性,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,那明天的事情要拖到什麼時候?一件事拖到變三件,三件拖到變十件,最後你會覺得,這麼多事情叫我從何處做起?也因而形成了心理負擔。
當你發現自己是屬於比較懈怠、散漫的,就要注意所有的事情都要今天完成;如果你是屬於那種急驚風式的,有些事情需要時間處理的,就無妨先擱著。處理到後來變成一種慣性的智慧,該急的、該緩的,連思考都不用就做對了。

★ 當你不假思索便能準確無誤地做好每一件事情,你就會感覺到自在、歡喜,不需要等到下輩子!這就是「無為而為的境界。

在生活中能修到隨時隨地「無為而為」的結善因緣,甚而能與佛菩薩的清淨法界無為地相應,締結生命共緣時,我們相信開悟成就、自在解脫應該不遠了!※

回top

 
     
     
心靈瑜珈學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