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義篇 一   講義篇 二   講義篇 三

本篇講義內容轉載自心靈瑜珈教材第 26 輯

被 遺 棄 的 智 慧


有些禪修多年的同修,常會問我: 「怎樣修行才能開悟成就?」
其實,這些同修有的佛理已經甚為精通,其還未能有所開悟突破,多半是忽略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、小無明,這些不起眼的小瑕疵,使我們無法修到百分之百的精純與清淨,而明心見性是一種絕對的智慧,不可能以大約相似而得到成就。
釋迦牟尼佛曾比喻:
「純金跟金礦雖然都有金子的成分,但是價值卻差異很大,純金比較值錢是因為它非常精純,不含任何雜質,且金礦一旦提煉成純金後,它將永遠不會再變回金礦,如同見證佛性後,不會再淪為眾生一般。」

★ 修行如提煉金礦,一旦開悟見性,便永遠脫離眾生的煩惱和生死輪迴之苦;如果修行的純度不夠,還殘留些許沙子,其成就頂多是含金量較高的金礦而非純金。

很多修行人常以為只要把最精深的佛理悟通了,小地方並不重要,其實,這些小地方往往潛藏著眾生的習性,這些眾生性如金礦之沙子,如果不提煉乾淨,將無法見證清淨無染的真如佛性。
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修行的純度問題吧!怎樣修行才是九九九的純金境界?這些要弄清楚,才能事半功倍、輕鬆愉快的享受修行。

有位同修問我: 「老師,靜坐跟禪坐有什麼差別?」
當然有差別!靜坐跟禪坐從外觀來看幾乎一致,但其修行內涵及將來的結果,可就有天壤之別了。
我們常聽一些初修者說: 「我已經在打坐了,何必再刻意去修禪?」
這是天大的錯誤,就好像說:
「我已經在吃飯了,所以不用再喝水。」

靜坐與禪坐

吃飯跟喝水怎麼會一樣?真是荒繆極了,吃飯跟喝水的差異一般人很容易懂,因為兩者都是我們熟悉的體驗,我們不至於傻到只喝水不吃飯,或只吃飯不喝水。
靜坐跟禪坐也是同樣道理,我們必須兩者都去熟悉和體驗,才能確切地明瞭其差異在哪裡,否則修了幾十年,只修個安靜法門,那可冤了。
靜坐與禪坐的差別,簡單的講一個是由坐入靜、一個則是由坐入禪。
靜坐一般人比較有經驗,可是由坐入禪又是怎樣的狀況?
由坐入禪是經由打坐的方式,逐漸進入寧靜的心靈世界,進而在空無一念的心靈世界中,體悟生命的本來面貌〈自性〉,因而發現解脫煩惱的究竟智慧,與一般只求靜心靜坐,大異其趣。
想要從心靈世界中,體悟自性的微妙力量與智慧,並非一蹴可及,也不是坐久了就會有所體悟,它需要些許的悟性和觀察智。
我們常聽說:
「修禪要有悟性,有悟性的人才會開悟。」
其實開啟悟性並不難,倒是要往那個方向參悟才重要,我曾玩笑著說: 「有人打坐是在參悟自性,有人打坐是在參悟股市明牌,雖然都叫參悟,差異可是天壤之別。」
參悟股市最厲害也只能成為股市贏家,而參悟自性則有機會成就佛道,生生世世永離煩惱、一切需求皆得圓滿豐足。
既然參禪悟道這麼好,我們乾脆放下俗事,整日禪坐豈不是更好?那到未必,禪坐與日常生活應該是相互延伸、緊密互動的,不可偏廢其一。生活中的舉止思維若背道而馳,即使禪坐整日也很難進入狀況。
因此,六祖惠能大師曾說:「禪不在坐。」其意即在此。
趙州禪師也說:「平常心是道!」
可見除了禪坐之外,生活中的心境也是滿重要的。
也許有人會說:「道是非常的微妙精深,一般凡夫俗子沒慧根是無法開悟證道,平常心怎會是道?」
好!就算平常心是道,那平常心是什麼?
禪師說:「平常心就是吃飯時吃飯,睡覺時睡覺。」
這未免太普通了吧!一點禪味都沒有,吃飯時吃飯,睡覺時睡覺,每個人都會,好像不難嘛!
聽起來很簡單,真要做得好可不容易。所謂吃飯時吃飯、睡覺時睡覺,就是在任何一個生活細節的當下,腦袋要如同禪坐般的清靜、明白,一心一意做好眼前的事,不會言東顧西,也不會起煩惱、妄想。
現代人吃飯時看電視、談生意、唱卡拉OK,忙得很哪!睡覺時念頭也沒歇著,算計、煩惱輪番上陣,也未曾安心睡著,這怎會是趙州禪師所說的吃飯時吃飯、睡覺時睡覺的平常心?
平常心要我們將每個生活細節都過好,活得明白清楚、歡喜安心,當每個生活細節都能過得很好時,整個人生也就很好、很圓滿了。
反之,若每個生活細節都過得混亂、糊塗,我們怎能期許健康、事業、婚姻、家庭或人際關係都圓滿如意?又如何相信自己能開悟見性?

內行的修行人

我十分讚嘆趙州禪師的論點,自古以來所有開悟的人都告訴我們,修行不能選擇性的學習,應該要經由完整無漏的觀察、參悟,才能體悟生命整體的智慧,以解決人生所有的困難與煩惱。
這好比一個懂得刺繡的人,自然能領悟繡花的技巧與奧妙,一件成功的繡花作品,不單是要在乎色澤、花樣的選擇,更重要的是下針的技巧與細膩的心思。

★ 只有內行人才知道,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地方,是成敗、好壞的關鍵,既然我們在修行,也每天要過生活,何不當一個內行的修行者、生活家?

想要當個內行的修行者、生活家,觀察細微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,細微處的觀察和圓滿,有助於化解我們內心深處的牽掛與不安,使我們更自在、更歡喜,做起事來更有力量和智慧,如能實踐得更徹底,得到更大的自在,那就離道不遠了。
雲門常實禪師曾說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」
現代人都很聰明,觀察細微的能力並不缺乏,怕的是東挑西選的習慣,由於近代個人主義思想的興盛,很多人已經習慣於隨順個人的主張,在衣著、日用品乃至行為舉止,都充滿著個人的色彩。
學習方面也是如此,多數人只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機會,寧可失業也不願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學習、修行也是取自己要的,選愛聽的聽,挑喜歡的學,跟自己的理念不合的先丟一邊再說,即便煩惱逼迫,也不願意放棄無明執著。
博大精深的佛學法門,越是精於挑選就越沒法修到精髓處,因為你所撿選的都是你那有待商榷的思想要的,而不是真正的道。
修到最後,只能在你原有的知識、常識上,小小的進步幾分,原本二、三十分的提升到五、六十分已經很不錯了,不可能到一百分,因為這當中有許多智慧,被你界定為不想要或不重要的。

被遺棄的智慧

這些被你遺棄的智慧,很可能就是修行或生活中,避免挫敗的關鍵。
比方說有些人是上課一條蟲,下課一條龍,無論上課、約會、上班都會遲到或昏沈,這看起來好像很普通,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了。遲到只是小事一樁,頂多扣點薪水有什麼關係?
有些女生甚至把遲到,當作是美女應有的基本特權,其實,我們擔心的不是薪水或美麗的問題,我們在乎的是這將會影響你的修行,在某個關鍵時刻,功虧一簣而後悔莫及。
同修也許會想:「老師!這好嚴格喔!晚個幾分鐘真有這麼重要?」

那幾分鐘當然可以不計較,只是這些散漫的習慣一旦養成以後,將使我們喪失開悟的機會與善緣而不自知。
如同發射火箭一樣,或許你覺得角度只差一點點嘛!何必那麼麻煩去修正?事實與你想像的完全不同,火箭從地面發射時只差一、兩度,進入太空後,就不知差幾萬公里了,這樣如何能切入目標的軌跡呢?當火箭無法進入衛星軌道時,整隻火箭和承載的衛星都將毀滅,所有的努力都泡湯。
這也是禪宗歷代祖師要求弟子,必須保持清明,不得昏沈、散漫的原因,一個開悟的人,很清楚習性的影響力,因此,都很戒慎的觀照自己的心性是否有瑕疵。
俗語說:「牛牽到北京還是牛。」

★ 牛脾氣不改,永遠是牛的境界,人的習性不改也永遠是人的境界,必然得承受煩惱的煎熬,我們絕不能疏忽心性的瑕疵,否則修行百年也無益。

放縱自己的不好習性,就是對自己的殘忍,要疼愛自己,就要把自己的心性修成百分之百的好,即便是小地方也要力求圓滿。
趙州禪師告訴我們,平常心是道,就是要我們不要忽略小地方,那是最不容易修正,也是最平常、最生活化的地方。
我們主張「生活即修行」和「轉性離苦」也是著墨在這裡。
一個散漫成性的人,哪天臨終時,也許阿彌陀佛會告訴他:
「不好意思,極樂世界的法船剛開走。」
「你還是再回去修吧!下回記得要準時!」

★ 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從小細節成功的,絕不是大地方,大地方人人懂,沒有所謂的成功與不成功,反而是小地方的實踐,能展露出一個人的細膩與精微。

修行也是如此,忽略小地方者將注定要挫敗,這也是為何修行會聞道者眾、成道者寡的道理所在,我們怎能再繼續放縱自己,使自己挫敗?除了疼愛別人,我們也該學學善待自己吧!
但是,我說的善待自己不是一般人說的那種賺一萬塊,自己用八千,剩餘的二千才分享他人,或是讓自己吃香喝辣、錦衣玉食般享受。

★ 所謂善待自己,是讓自己內心的空虛、煩惱得到解脫,人們最感到難過、沮喪的事情,並非日常的吃、穿、用等,而是內心的鬱悶、不平,挫折與創傷。

善待自己就是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作息、應對進退,都能動靜得宜、恰如其份,這樣才能睡覺時好好睡覺,工作時專心工作,把每一件事情作得恰到好處,自然會身體健康、心情愉快。

善待與欺虐

有些人工作、上課時昏昏欲睡,三更半夜睡覺時卻精神百倍,該動時不動,該靜時不靜,這豈是善待自己,簡直就是欺虐自己嘛!不要認為這是小事情,跟開悟無關,也不要以為隨性放縱過日子就叫「平常心」。
「平常心」是:日常生活中每件事都做得很圓滿,不會產生任何煩惱或牽掛,因而內心能保持常久的平靜與安詳。
瞭解平常心的含意後,我們更能體會修行為何要遵行戒律、要禪定、佈施,要自利利他的道理了。

★ 人活在世界上,除了滿足自己的需要,也要給予別人需要的;不要虐待自己,更不要輕忽別人的感受,適時的關懷與付出,是內心真誠的流露,也是智慧圓融的表徵。

記得聖經上有段敘述,一位妓女在街上被許多人鄙視地包圍著,其中還有人丟石頭砸她,適巧路過的耶穌對著眾人說:
「自認為自己不曾犯錯的人,可以用石頭丟這個妓女。」
圍觀的群眾想了一會兒,紛紛放下手中的石頭,因為每一個人都曾經犯錯過,既然我們自己都會犯錯,為什麼不能對於別人的錯誤,給予更大的空間與寬容呢?
談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想,既然可以寬容別人的錯誤,是否也可以寬容自己不太好的習性?當然可以,只是你必須為這寬容付出代價,或承擔即將來臨的挫折與煩惱。
以前住台北時,有位鄰居的姪子登門造訪要賣保險,隔幾天恰巧又有一位陌生的小姐來介紹壽險,鄰居思考了幾天後,決定跟那位素昧平生的小姐購買,而不跟自己姪子買保險。
因為他覺得這位姪子一向喜歡誇大、吹牛,跟他買保險很不安心,而那位陌生小姐的誠懇和詳實的介紹,使他充分的瞭解,並感到安心。
誇大的習慣看起來很平常,也很容易被寬容,卻影響工作的成敗,而誠懇、踏實的品德似乎和生意扯不上關係,卻在緊要關頭佔盡了優勢。
有些小地方該做的沒做好,看似沒什麼,也不會有人糾正你,如果我們自己也寬容了,最終就可能要獨享挫敗的滋味,你願意嗎?
我們常提到「生活即修行」,其意義就是生活中每一天、每一刻的當下,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,也是我們要去參悟的功課。
每一個當下都用誠摯、踏實的心,來耕耘我們的生活,使周遭的一切因緣趨向於圓滿,不要輕忽任何一個小地方,該做的、能做的、想做的都別錯過;該承擔、該付出的就坦然面對。
這樣才能將日常的生活,昇華為「常樂我淨」的最高修行境界,也才是真正的自在和平常。修行就在平常心裡,就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承擔及實踐。※

 

 

開 悟 的 樓 梯

 

有古時的禪修者常會要求自己要克期取證,也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有所突破或領悟,或許有人會說:這聽起來好像是很刻意、很有為的樣子,修行不是要無為、無所求嗎?
其實,我們常常弄不清楚,那些地方該有為、那些地方該無為,那裡該空、那裡不該空,有些人不懂佛法時還好,懂了佛法反而變得懶散,以為佛教主張「無為」,所以,一切等候機緣就好,何必要精進?
當我們把一切歸諸於無為和隨緣的時候,我們很可能會修成石頭禪、枯木禪,那是一種缺乏活力與智慧的修行,基本上是不會進步和成就的。
反之,也有人把精進、積極用錯地方,比如把世間的慾望追求,當成一種生命的積極、精進,把個人無明的滿足當作成就與理想,這是不對的,慾望的追求是永無止境,必須適可而止,否則只會平添煩惱與牽掛。
簡單的講,修行就是積極的發現自己心性、思維的缺失,並加以修正、轉化。我們所提倡的感恩、懺悔和靜心,就是在幫助我們檢驗心性和思維,如果,我們依法實修,內心就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。
修行可以概分為兩大方向:一是心法,其二是功法。心法是心靈的修持方法,修行修心,當然是以心法為主,但是既然有心法,何以又需要功法呢?功法的目的是為了輔助心法的完成,因為心法不易體會,所以功法就成了必須的次第修行。
當我們不夠高、又跳不高的時候,就可以藉由樓梯上去,此時,樓梯便是次第,但製作樓梯、爬樓梯不是目的,拿東西才是我們的目的,所以釘樓梯的目的不是為了房子的美觀,而是為了樓梯能幫我們更上層樓。
能夠一步登天、當下頓悟的,歷來都只有少數的個案,大多數的人都辦不到;再說,古人在那麼好的修行環境和條件下,都未能一步登天,何況是身處於忙碌壓力的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呢?

開悟的樓梯

釋迦牟尼佛入世到人間,經歷了二十幾年才達到究竟開悟、見性成佛,這當中,還歷經六、七年時間在摸索、找樓梯,這麼大智慧的聖人,在全心投入的情況下,都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心靈的智慧寶藏。
我們需要這些次第和功法的輔助,藉由這個樓梯,讓我們上去,也讓我們下來,使我們親近佛性,也使我們洞悉眾生的實相。
人絕對可以開悟、解脫,但不是想一想、看看書、打打坐就可以辦到;歷代的禪師大德都有過一段長時間的﹁造樓梯﹂經歷,經歷過這個次第階段的修行後,心靈逐漸脫離世俗的慣性牽引,才有所謂的頓悟出現。
頓悟沒有次第,就像我們拿起一顆十克拉的鑕石一樣,一拿起便是完整的十克拉,不是先拿一克拉,再拿三克拉、五克拉。
但是在達到頓悟之前是有次第的,也就是說,悟前有次第,悟後無次第;當然悟後還有不同境界的成就,我們暫且不談。
所謂的悟前的次第,是指依個人的狀況、條件、因緣之差異,欠缺什麼就補充什麼。就好像巨人與侏儒所需的樓梯是不同的,這樣才是最有效率的修行。
次第修行的過程是有為的,而且必須持續精進一段時間,才能見到效果;不需要次第時才能進入無為的修行。
佛經所說的﹁無為﹂,指的是頓悟以後的修行狀態,而談﹁有為﹂的部分,是頓悟前的方便修行;頓悟前的次第修行,計量得出功德福報的多寡,悟後的無為修行則無法計量,因為無法計量,所以反而呈現出最大的功德、福報。

★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,不是我們看得見的部分,這個看不見的力量,我們稱它「無為」,也就是無為而為;無為而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也可說是無所不為,就因為無為而為、無所不為,所以才能達到佛經所說的「無漏修行」。

過去我們往往把無為當作是沒有作為,其實無為是有作為的,只是它不是選擇性的作為,而是一種自然性、全面性的作為。

無明與無為

我們必須瞭解,當一個人沒有開悟之前,他的自然性是無明;如果我們在未開悟之前談無為,事實上是牽就無明,在無明的架構上讓它無為,就等於放縱無明任其來去,反而更糟,當然不能解脫。
無為是開悟後,身心達到清靜、自在者的修行法,我們還是學學古人克期取證的有為精進,漸次修行吧!

★ 除了修練靜心或養生等功法,開悟還必須準備一顆寬廣的心,只有廣大的心才能容納廣大的智慧,而﹁頓悟﹂是要悟得廣大的智慧,所以廣大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基礎。

接下來,還要先化解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五毒心,這是成就智慧和提升生命品味的主要障礙;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涵蓋太廣,我們必須進一步去看待它;貪是什麼?看清楚我們的心念只是滿足基本欲求,還是起了貪心?我們的憤怒是起因於正義感,還是瞋恨心?
也許有人會說:人當然要有正義感,像這樣的壞人,我們非得嚴懲他,以替天行道不可!請注意,有時這是我們自我包裝過的瞋心,而非真正的正義。
另外,慈悲原是好事,當我們看到一些苦難的事情起了悲憫、愛心,去關懷、幫助別人,這是很好的,但是慈悲心缺乏智慧的觀照時,有時會變成無謂的哀憐、憂傷,卻反而成了﹁楞嚴經﹂所提到的悲魔,它會障礙我們的修行,讓我們看任何事情都很悲觀,學習慈悲,到最後卻讓自己成了悲魔就很不值得。
所以要小心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不要讓正義變瞋心、把慈悲變成癡心、變成執著,這是錯的。
生活中我們一邊修練靜心、禪定、養生等功法,幫我們清淨心靈、調和身心,一邊還要多觀照自己的心念,瓦解掉一些不好的習性,把心量擴大,看看整個世界,別讓小小的挫折困頓、悲歡離合所撼動或擊倒。

★ 這個世界不曾因一個人的生死而撼動;有一天,當你有這樣的視野和氣度,就不會再因為身邊的一個人、一件事,而影響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了。

一個人的生死,無疑的是會影響整個世界,但是這整個世界不因為一個人的生死而被改變!這句話乍聽之下是有矛盾的,人的生死,世界確實被影響,但是世界不會因為這個小小的影響而有所改變。

不被撼動的生命

所以,當我們身邊發生許多瑣瑣碎碎的事情時,我們確實是會被影響,但我們不會因此改變;就好像風在吹,我們的車子會受影響,但是車子不會被改變。
每一個生命都極其珍貴,也都具有影響力,但是一個心地浩瀚的人,絕不因此而有所改變,他必然能遵循既有的方向,持續不斷、生生不息的完成應有的成就。
地球繞著太陽運行,哪天慧星起了變化要撞擊地球,無論是否撞到,地球的確是被影響了,也許通訊,也許氣候被影響,但是地球不曾停止過。從這裡,我們建立起一個心念,這個心念帶來成就解脫的機會。
我們只有在生活裡、在禪定中,把自己蛻變成只感受環境的變異,不為環境所撼動的堅固心靈,我們才有機會達到頓悟。
這個過程,至少要經歷過剛才所講的:把心境放大、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心弭平,然後,在一種寬大當中,對任何事物都能有覺受,但都不為其改變,就是所謂的「隨緣而不變」。
很多人常把「隨緣不變」解釋為一成不變,把「隨緣不變」變成新的執著,這是不對的,所謂的不變是指:當我們融入於浩瀚的無為當中時,當然不用變,也沒有任何一個人、一件事可改變我們,我們可以常住自性、本性,這才是真正的解脫。
法和觀念是需要切實執行,才能發揮效果,做不好沒關係,不是每個人第一次就可以做得很好,但是一回生、二回熟,三回就解脫了,我們必須經過歷練和淬練,維護心靈的長久清淨,才能叫做精進。
我們要珍惜這種難得的修行知見和心靈體驗,清楚地認知知識和常識不能幫我們頓悟,只有親身體驗和清淨的心靈,才能帶來真正的智慧。
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,除了我們自己努力耕耘心靈的智慧外,最好還能帶動別人也一起來耕耘,這塊心靈智慧的田地。
就像我們教材第十輯「仙水的啟示」一文,所提到的「水五訓」裡,寫著:水自己滾動、常流不息,還帶動別人。

水的智慧

這句話很有意思,不但自己要走動,當他人走不動時,還可以幫忙帶動。很多人腦中時常想著自利利他、廣行菩提這樣的念頭,但是我們做了沒有,又做了多少?
「水五訓」中還提到:水不但自己清淨,也讓別人清淨;以及水同時能包容污染與清淨。這個更厲害,很多人自己清淨以後,就不希望別人來污染他,趕緊躲到山上怕被污染。顯然水的智慧和心境,實在值得我們學習。

★ 當一個人修行到清淨狀態時,還能接受污染與清淨同時並存,這樣的心境與自在才是真解脫;修行修到怕污染,還談什麼金剛不壞?

在未達頓悟之前,我們必須有為、精進、保持清淨,來修正我們心境上的一些瑕疵,把內在的心靈智慧逐漸開發出來,心靈智慧運用於世間綽綽有餘,把大自然和宇宙的智慧,拿來小小的人世間運用,當然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難得倒他。

★ 一個開悟的人沒有悲觀的可能,因為所有的問題都能被解決;反之,一個悲觀者沒有開悟的機會,因為他閉鎖在狹小的煩惱中,煩惱成了他的全部,智慧因而消逝。

煩惱的人有太多的主觀預期,預先設定好要過怎樣的生活,也設定好自己必須是個怎樣的人,將自己套入一個模式裡,當我們不符合這個模式時,就開始感到不安、挫折,甚至於看任何事都悲觀,覺得一切都是黑暗的,不可能找到光明。
只有開啟自己的胸襟,覺得這世間沒有一件事情不能處理、沒有一條路是走不通的,這時我們才有機會擺脫煩惱,也才有機會在無煩惱的狀態中開悟、見證本性;唯有經過這個階段性的淬練與歷練後,才能夠頓悟成就。※

 

 

 
心靈瑜珈學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