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義篇 一   講義篇 二   講義篇 三

本篇講義內容轉載自心靈瑜珈教材第 30 輯

從 荒 蕪 到 興 盛


搬到南部來以後,只要有機會回台北我通常會去兩個地方,一個是三義的木雕街看木雕,一個是到鶯歌去看陶瓷,因為我喜歡那些精緻的作品。
就連家裡的垃圾桶也採用陶瓷而不是塑膠製品,因為我覺得陶瓷的質感蠻好的,無論置物或擺飾都感覺滿不錯,道場的佛像也都是陶瓷或木雕的精品。

幾年看下來,我覺得鶯歌和三義都改變很大,尤其最近幾年更是突飛猛進。這回我去鶯歌,幾乎人滿為患,想找個停車位都不容易,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蜂擁而至的人,而以前沒有呢?
回顧近二、三十年的鶯歌歷史,你會覺得住在鶯歌其實是一件蠻悲慘的事情,因為當時的鶯歌是個煙囪林立的地方,一般人常以為住鄉下雖然諸多不便,但起碼空氣好、環境清幽,可是住在鶯歌卻空氣污染、街道狹小,鎮上也沒幾戶人家,交通不便,謀生不易。
那時的陶瓷業,除了到陶瓷公司上班做馬桶、碗盤以外,大概沒什麼好做的;所謂的陶藝師傅在當時是吃不開的,頂多只能捏捏碗盤、花瓶而已。曾幾何時,竟有這麼多人樂於湧進鶯歌來欣賞陶瓷藝品。
這使我好奇地思索起來,是何原因能讓一個沒落的小鎮,轉瞬間變成一個新興、又受人青睞的地方?這或許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「眾業所成」吧!任何事情的興衰、生滅,都是眾人的念頭所促成的,從股市的起伏、政局的演變,直到鄉鎮的興衰都沒有例外,可見人心的影響力有多大。
其實在很早以前,就有不少人想把鶯歌的陶瓷國際化,坦白說,鶯歌陶瓷沒什麼國際化的條件,台灣陶土的品質很普通,好的陶土要從大陸進口,成本很高,國際化的條件其實很薄弱。
三義的木雕也是如此,過去苗栗地區雖有很多良材,但都已開發的差不多了,紅豆杉、檜木都禁採了,能用、能挖的大概只剩一些老樹頭,真正好的雕刻木頭還是要從國外進口。

興旺的力量

這時候,能使鄉鎮興旺的力量絕不單是木雕或陶塑的技藝,而是人心的覺醒,是當地居民所凝聚的一種興旺家鄉的共識與意志。這個共識與意志,充實了硬體的建設與軟體的內涵,使這兩個地方變得更有特色、更吸引人。
以前我到恆春上課,和當地人聊到墾丁最近有很多人來觀光,住在這裡近水樓台真方便,他們說過去住在恆春的人都抱怨,恆春真是個不毛之地,沒什麼物產,上學又得走好遠的路,也沒火車通達,光是到都市買個東西,來回就要半天,非常不方便;但現在的墾丁慢慢發展起來了,變成一個國際級的觀光渡假點,這也是政府與當地居民的共同覺醒。
從一個小鎮的興衰史我們可以發現,共同意志的覺醒,能使荒蕪的小鎮脫胎換骨般地興盛起來,我們相信,個人意志的覺醒,也會使自己脫胎換骨般地蛻變。
當然一個小鎮的成敗興衰,除了居民的覺醒,更重要的是覺醒以後他們做了些什麼?除了想以外還要有方法,還要瞭解人心的向背,眾人的心在哪裡,成就在那裡呈現。
過去很多鄉村的人嚮往都市,便成就了都市的興盛,南部人往北部跑,所以成就了北部的繁榮;對鄉下人、南部人來說,這是成就別人,向外求法,最後自己的家鄉反而沒什麼建設。
現在的人變聰明了,懂得在自己的家鄉謀發展,即使在原住民的偏遠山區,也會有人嘗試去開發,這個自覺喚醒了人氣的回籠,部落開始有些規劃,也吸引很多觀光客前來,這麼一來,山區的居民不用到外地也可以就業謀生了。
這一次從鶯歌回來,突然覺得鶯歌蛻變了,好像毛毛蟲變成蝴蝶一般,又像醜烏鴉變鳳凰,這並非不可能,只要有意願、有覺醒。

★ 人生和一個鄉鎮的興衰其實是雷同的,人在某些階段也會有沒落與興盛,如果你自甘沒落,就可能會永遠的沒落,當你有心想要興盛就會有機會,要有這種想改變的心願和覺醒的意志,而且這種意願必須持續,才能展現效果。

就像陶瓷、木雕街,他們的經費從那裡來?一個小鎮絕對沒有那麼龐大的經費來蓋房子、打廣告,他們都是極力爭取中央、地方政府,甚至財團的支援,並爭取一些文化工作者來幫忙炒熱活動。
所有過程都因著一份心念:我要讓它輝煌起來!當所有人都在同一個心念下努力,力量便開始產生,而逐漸被重視,所謂自助天助便是如此的寫照。
小到個人、家庭、事業,大到社會、國家,甚至於整個地球都一樣,想要脫胎換骨、破繭而出,就必須有一顆覺醒的心加上周密的計畫,以及努力的付出這樣才有可能。
就我所知,鶯歌舉辦國際陶瓷節已經醞釀很久了,可是沒什麼人知道,這一兩年突然湧進很多參觀的人潮,這其中必然花了很多人的心血與耕耘。
有些人心裡老是埋怨:為什麼沒人肯幫我?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好機會?家裡不和諧,感情不順利、事業又沒起色,人生活得好黯淡。
或許在埋怨之餘,我們可以思索一下,當我們面對家庭不和諧、工作不順遂時,我們是否和他們一樣,用了最大的心力與意志在努力,絕不輕言放棄?在心靈、修行方面也是如此,我們期待禪定、覺悟,可是我們又精進、實踐了多少?
我們需要重新覺醒,跟身邊的有緣人逐漸建立起共識,一起經營我們的家庭、事業與人生,如同一個荒蕪的小鎮,我們要使它興盛起來。因此常有同修問我,如何和家人進行良性的溝通?這是個很好的開始,也是必須完成的功課。

溝通的兩大前提

其實,溝通沒有一定的方法,但是要注意兩個大前提:

第一:要有耐心,有些事情得讓時間來解決問題。
第二:把該講的話誠懇地講出來。
很多人一生氣就悶著不講話,生氣和講話有什麼關係?不講話又怎麼溝通?氣歸氣,溝通還是要溝通。要學習這個訣竅:在任何不好的狀況下,都不要講賭氣的話,逞一時之快讓氣話脫口而出,往往使自己毫無轉寰的餘地。要講等睡著作夢的時候再講,至少比較不傷人嘛!
也就是說,當氣氛不好時,趕快提醒自己別說氣話,若有人使你生氣,趕緊回想一下,「達摩四行觀」的「報冤行」裡,達摩祖師早就講過,這輩子別人對我們不好,是因為上輩子我們對他有所虧欠,現在償還他一些又有什麼關係,這麼一想心情就輕鬆多了。
人不要只為了逞一口氣,也不要期待別人一定要尊重我們,現代人很忙,沒時間和精神去記住要尊重你,這是很正常的。
有時別人講話衝了點,或偶爾言語行為上有些失禮,那可能是對方在工作或情緒上出了點問題,我們不必太在乎。
最壞最壞的狀況,就是我們好話說盡還難以溝通時,就當作還清這輩子欠他的債務,下輩子各走各的路,不也落個輕鬆嗎?
假若尚有溝通空間的話,不妨誠懇的告訴對方:「我們以後換另一種方式表達好不好?」
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,連小孩子都會說,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可能沒想過,換種表達方式,一切都可能改觀。我們通常習慣對自己家人,在表達上都採用單刀直入的方式,像切菜一樣一刀砍下去,很阿莎力!這種表達方式很銳利,根本沒想過要修飾文辭或換個語氣,可是你在外面就會注意言行要彬彬有禮,不是嗎?

★ 其實每個人都是這樣,常常不自覺的做或說出一些傷人的事,一旦你提醒他,以後他就會留意,留意就是個開始,有開始就會有改變。

所以我們要像經營小鎮一樣來經營自己的家,甚至經營自己。當我們在工作上或與人相處上不盡理想時,趕快提醒自己:「換個思考模式好不好?」當你開始做這樣的思考時,你就有機會,就容易贏得成功。
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不想改變。我講過,佛菩薩無法渡眾生,除非你自己願意被渡,人家才能渡你。相同的道理,你必須覺醒:我要改變?不要只一味的期待別人先改變。
一般人常會想:他不改變,我為什麼要改變?這又不是玩撲克牌,非得誰先不可,他改不改變是他的事,有智慧的人要先改變,然後再邀請別人一起改變,進而建立共識,享受和諧。
一個家如果長期互相排斥,最後各自過著貌合神離的日子,還能稱為家嗎?現在的人喜歡養寵物,動物都能寵了,為何不能容忍自己家人?
我們樓下有家狗醫院,我常常看那些主人疼寵物,疼得貼著臉頰稱兒子叫女兒的,不知這些人對他們的家人、朋友是否也那麼好?
這世間有很多地方值得去省思,它可以觸動我們的覺性,我們不妨用細緻的心多去觀察、歸納,經驗多了,就會有所領悟。

同時存在的兩個世界

生命同時存在著物質與心靈兩種狀態,心靈是一種形而上的世界,形而上的東西因為看不見、摸不著,所以很容易被疏忽,大部分的人都把腦袋用在物質世界的享受與追求,而忽略了物質世界都會經歷生、住、異、滅的過程,擁有再多終歸還是要敗壞、毀滅、消失,你又回歸到先前的一無所有,回到方才所講荒蕪小鎮的境遇,仍得繼續接受孤單與匱乏。
一個小鎮從荒蕪到興盛需要很多心力,建設心靈也需要這樣的心力,所以人應該把一部份的時間用在物質世界營運,另一部份的時間用來營運我們的心靈。
或許有人會想:「這麼一來,物質與心靈的追求會不會有所衝突?」我可以真實地告訴大家:
「物質與心靈絕無衝突!你不用擔心為了圓滿家庭就得犧牲修行,也不會因為修行而導致你家庭破裂或事業失敗,因為正確的修行應該是全面性的圓滿,出世與入世是相輔相成的。」
心靈世界是所有智慧與活力的源頭,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知識長期忽略它的影響力,以致於多數人都不知如何善用它,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心靈的重要,就可以試著來營運看看。
其實心靈本身是不需要營運的,之所以用「營運」來形容,是因為我們實在離心靈太遠了;就像一個人原本不需要尋找自己的家在哪裡,但是當你很久沒回家了,或許就得尋找。
心靈與物質世界的營運,都需要敏銳的智慧與分析,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掌握到重點,並完成目標。如同剛剛所講,很多鄉鎮的居民都想振興,但不見得都能順利地振興起來,其中的差異是有的人掌握到重點,而有人則拿捏不準。
成功不是你想要就有,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、因緣,首先要清楚明確地為自己做好定位,衡量自己的實力,有多少條件做多少事。
比方說,有些熱忱的宗教信徒很發心地佈施和奉獻,卻弄到身體虛弱、經濟窘迫、家庭失和等地步,反倒增加了修行的障礙。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比較輕鬆,也比較容易成功。
此外,人總是有惰性和慣性,這些惰性和慣性讓我們不自覺地因循著過去的模式做事,或許你有決心想改變,想讓自己更幸福、更美滿,但你可能不知從何著手,因為我們多半只懂過去的方法。

失敗的老方法

若過去的老方法能成功,我們早成功了,能開悟,也早就開悟了,可見過去的某些習慣和思維必須被改變,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重點之一。
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,並且今天就開始改變。道場櫃台後的木匾寫了四個字──今天最好。為什麼不寫明天更好?因為昨天巳過去,明天不可期,所以今天最好。
禪宗講人要「活在當下」是很有道理的,當你決定要改變的時侯,就要立即開始,這樣才有動的力量,否則睡一覺起來,恐怕又要懶散、變卦了!
當你的動力、意願和定位都有了,剩下的就是技術問題,技術問題可以慢慢學、慢慢修正,因為技術與細節是日新月異的,昨天好用的今天不一定管用,今天管用的明天不見得有效。
人生無常,世事總是變來變去,我們在技術與知識的學習之餘,最好還能去參悟生活中變與不變之間的微妙法則,並善用這些法則,你就能輕易地應變自如了。
所謂的參悟,並不是參悟我們肉眼所見、耳朵所聽的「外相」,而是外相的裡面還有一個實相。
禪宗講參話頭,便是參悟話中的禪機,而非依文解義的表相意思。在生活中林林總總的事物變化裡,會有一個不變的邏輯和法則,既然稱之為不變,當然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。
有時我看電視上演的歷史劇,常會想:這些不凡的歷史人物,即使活在現代應該還是很厲害,因為生命的基本邏輯不會因時間、空間而改變。
現在有很多人喜歡研究孫子兵法、三國演義,因為戰爭的形式雖不同,但其神髓並無差異,那些謀略拿來現代社會依然管用。就像佛經到目前為止,很多道理、智慧仍然顛覆不破。
相同的,看待事物絕非只看其表象,還要進一步觀其內涵與本質。因此我們也要去觀照自己的事業、家庭或人生的關鍵所在,領悟奧妙;進而從人世間的事業、家庭解脫出來,才能享受快樂自在的人生。
世事多變,有好、也有壞,不管是好還是不好,在觀察的過程中各自會有心得,這些心得務必要拿來生活中實踐。
我認為人可以在這輩子成就,假如非要等到下輩子才能成就,那是因為我們的方法和技術太差了,還沒開悟是沒找出開悟的方法,還沒有掌握到真理的精髓,人沒有永遠的失敗,失敗是因為你尚未找到成功的方法。
我相信只要一步一腳印地用心於生活的觀照,逐步化解身心的障礙與煩惱,我們必能從荒蕪到興盛,讓事業、家庭、生活、健康、心靈全面圓滿,而且是這一世就做得到。※

 

 
心靈瑜珈學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