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疑情一   大疑情二   大疑情三  
 

本篇大疑情內容轉載自心靈瑜珈教材第41 輯 

請問老師,六祖壇經說:「不思善,不思惡,自在無礙,名解脫香。」這是否表示開悟解脫與心念的善惡無關?

老師:在一般人的觀念中,任何宗教或修行都主張修心養性或勸人為善,尤其是佛教所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更讓人覺得修行就是要棄惡揚善。因此當六祖壇經說,不思善,不思惡是本來面目或解脫香時,令很多人不敢置信。
其實善惡是相對的,昨日的惡可能變成今日的善,今日的善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惡。台灣與大陸的關係,便是很好的例子,昨日的萬惡共匪,今日已變成商場的最佳拍檔,也許明日又要變成戰場上的敵人。
世事無常,善惡也無常,而真理是絕對的、是恆常的,不會隨著因緣而有絲毫的改變。
有位智者說:「真理一定包含至高的善,但善的事物卻未必包含真理。」這句話很有道理,相對的至善無法等同於絕對的真理,即便修到最高的善,也只能如金剛經所言: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未必能真正地自在解脫。
六祖提出不思善、不思惡的意思,是當我們已經很習慣於善行後,還要更進一步不執著於善惡,跳脫出相對、無常的知見和邏輯,才有機會體悟超越善惡、無為而為的自在心境,進而見證恆常不易、絕對不二、圓滿具足的自性。※

 

解決煩惱事,遠離煩惱心

生活常歡喜,生命更豐盈。

回top

 
 
 
 

心靈瑜珈學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