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疑情一   大疑情二   大疑情三  
 

本篇大疑情內容轉載自心靈瑜珈教材第48 輯 

請問老師:「我是個基督徒,但很喜歡聽延命十句觀音經、靜坐或上教堂,因為都能帶給我祥和的感覺,最近那種感覺似乎越來越淡,請問是什麼原因?會不會跟我的信仰有衝突?」


老師:「觀音經的柔和旋律、禪坐的寧靜以及教堂的氣氛,的確能給人一種祥和安定的感覺,但祥和的感覺能持續多久或安定的力道有多強,可就因人因時而異了。」
通常在修行或信仰的力量大於內心的不安時,祥和安定的感覺會比較明顯而持久;如果內心的不安大於信仰所產生的力量時,安定的力道就會顯得薄弱。
所以心要徹底安定,不能只仰賴信仰或外在的情境,那只是短暫的寄託,根本之道還是得觀照內心,找出煩惱不安的源頭,從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。
如果一時之間還找不到源頭,也可以加強靜坐的時間與禪定的深度,盡量使內心處於一種無念的寧靜狀態,在萬籟俱寂中,煩惱不安的念頭便無所遁形,進而獲得解決或釋放。
靜坐並非專屬於某個特定宗教,道家、儒家、天主教、運動選手都有人在靜坐,醫學界也認為靜坐對於身心狀態很有幫助,跟信仰不會有衝突。
我們生存的宇宙只有一個,生命緣起的真理也必然相通,只要朝著真理的方向努力,縱使修行的方法或名相有些許差異,也不至於影響到最終的解脫或成就。※



解決煩惱事,遠離煩惱心

生活常歡喜,生命更豐盈。

回top

 
 
 
 


心靈瑜珈學園